主题: 叶柏寿地名的起源与演变

  • 红山居士
楼主回复
  • 阅读:3910
  • 回复:0
  • 发表于:2021/2/7 13:52:57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叶柏寿地名的起源与演变

建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志军  



叶柏寿地名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伊和板升和夜不收占据主流。本文通过对《乌梁海家族族谱》、《天聪九年档》、《卢龙塞略》、《蒙古游牧图》等史籍的综合分析,并通过对乌梁海家族老人的走访,得出结论:

叶柏寿地名源于者勒篾十三代孙叶布舒古英(叶柏寿)之名,是蒙古人的满语名字,地名是以人名地。伊和板升之说系无稽之谈。

1938年以前,今万寿老街称为叶柏寿,今叶柏寿称为牛录河;1938、1939年间,原叶柏寿镇改称万寿镇,牛录河镇改称叶柏寿镇。

历史上叶柏寿曾被称为夜不收、叶博受、夜不受、夜不守、叶伯寿、叶贝守、业柏寿、叶柏树、野不守等等,这些名称都是同一人名叶布舒的汉译不同写法。

 

一、起源


由于辽金元时期民族更迭,燕山以北原有地名,除少数标志性山川如大宁城、老哈河等得以保留外,其余地名均已湮没。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后,无力重建大宁、营州等卫所,于是将这些卫所全部撤到北京周边,燕山迤北为之一空,后来朵颜卫乌梁海蒙古人南下占据此地。嘉靖年间,蒙古左翼察哈尔部南下,吞并了朵颜乌梁海北半部;喀喇沁、土默特部东进,与游牧于长城沿线的朵颜乌梁海部融合,形成了新的喀喇沁部,即明人所称的“喀喇沁三十六家”或“朵颜三十六家”。明朝末年,在与察哈尔部林丹汗的战争中,乌梁海塔布囊苏布地等人逐渐取得了喀喇沁部领导权。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拉斯喀布、苏布地等人率喀喇沁部归附后金。从这时开始,朵颜乌梁海蒙古各部落才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驻牧地。

喀喇沁乌梁海部族人依水草驻牧,原本地广人稀少有地名的喀喇沁地区,开始以山川地貌、动植物特产、人名官职等命名地名。其中以官职、人名命名的地名在喀喇沁地区广泛分布,如章京营子、扎兰营子、梅林营子,吉尔嘎朗、甘珠尔、塔贝营子等,叶柏寿也是其中之一。

天聪九年二月初六,皇太极“编审喀喇沁蒙古壮丁,内外共十一固山,每固山设额真一员。古鲁思夏布杜棱一千五百名,……叶布舒古英一百五十一名……以古鲁思夏布为固山额真”。喀喇沁为十一固山中的一个固山,后来又分为左、右、中三旗。

上文中的叶布舒古英(古英为爵号,初为国王之意),在《蒙西营子乌梁氏家谱》中译作叶柏寿,他的支系驻牧于今建平县万寿一带,故以人名地称为叶柏寿(叶布舒)。

有清一代,满族、蒙古族人叫叶布舒这个名字的人很多,皇太极的四子就叫叶布舒。美籍华裔学者朱学渊在《中国北方诸族的源流》一书“噘哒与吐火罗斯坦族”章节中说到:阿巴嘎,是通古斯——满语的“天”字,它是女真民族的一个重要姓氏。北方诸族的人名“阿伏至罗”、“阿保机”、“渥巴锡”、“叶布舒”等,则都可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

 

二、证据


1、原盖子庙喇嘛宝永成口述,证明叶柏寿是蒙古人名。

2015年8月25日,笔者采访原建平县政协委员、曾在蒙西营子乌氏家庙吉结寺(俗名盖子庙,建于乾隆四十二年)出家的宝永成喇嘛,老人时年101岁,耳聪目明,手脚灵便,还在用蒙医蒙药为人治病。老人家告诉我说叶柏寿是乌梁海蒙古人名,地名源于人名。

2、1984年建平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建平县地名普查一览表》对叶柏寿地名解释如下:

叶布雄阿勇说,传说当地有蒙族官吏名为叶布雄阿勇,后以人名为地名,简化为叶柏寿。

 “叶布雄阿勇说”与蒙西营子老人传说相符。叶布雄阿勇是叶布舒古英同名异写。

3、《蒙西营子乌梁海氏族谱》证明叶柏寿确有其人,以人名地不止一处。

2019年4月间,笔者采访《蒙西营子乌梁海氏族谱》编写人,73岁的乌老先生。乌老先生早年曾就读于赤峰蒙中,蒙汉皆通,学识渊博。老先生告诉我说,家谱中详细记载着祖先名字,其中就有叶柏寿这个人。而且蒙西营子蒙古人祖辈相传,说叶柏寿地名就是因为祖上有位叫叶柏寿的官员率部驻牧而得名。叶柏寿死后葬在今官坟,这是官坟地名的由来。

关于官坟的来历,据《建平县地名普查一览表》记载:“相传是蒙古达牧官的一个坟墓,故名官坟。”“达牧”即“达木勒”,蒙古人称管理家族的人(即族长)为达木勒,这也符合叶布舒古英的身份。

家谱中的格日宝罗德,即革儿勃罗,又称格哷博罗特,者勒篾九代孙,朵颜卫都督和通(花当)长子,因早丧于其父,由其长子革兰台袭爵。革兰台嫡子四人,长子恩和(恩克、影克),次子昭图(明人称其为长秃,獐兔),三子莽古岱(猛古歹,土默特左旗祖),四子敖木格图(斡抹图,明人称其为鹅毛兔)。

昭图有三子,长子南泰,次子塔尔泰,三子诺颜达瑞。南泰子叶布舒,塔尔泰子哈日玛、甘昭尔,诺颜达瑞子班迪。

因为乌梁海部落以游牧为生,每一枝部落占据一条河的流域。革兰台次子昭图支系占据了土里根川(即今牤牛河流域,包括今建平县富山、叶柏寿、万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公营子、甘招、水泉一带)。其中:

班第(班迪)部驻牧地为今蒙西营子,名其地为努鲁尔虎村。《大清一统舆图》、《大清皇舆图》标注此地为努鲁尔虎三村,后讹为牛录河村,又简化为牛河。伪满时期曾置牛录河镇,后改叶柏寿镇;

塔尔泰(应译为塔日巴,《卢龙塞略》记作打巴)驻牧地为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塔贝营子村,地名塔日巴营子,简化为塔贝营子;

塔尔泰之子干卓尔部驻牧地为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甘招乡,名其地为甘珠尔,后简化为甘招;(公营子、甘招、水泉,本是喀喇沁右旗牧地,1961年4月划归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叶布舒古英部驻牧地为今万寿老街一带,名其地为叶布舒(叶柏寿)。

根据地名命名“名从主人”的原则,笔者认为地名的解释权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蒙西营子乌梁海蒙古人对叶柏寿地名的解释,具有权威性。

4、《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等文献的记载,证明了蒙西营子族谱所记载的人名,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时间亦相符。

据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清康熙年敕修的《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天聪九年二月初六,皇太极“编审喀喇沁蒙古壮丁,内外共十一固山,每固山设额真一员。”原喀喇沁部台吉及壮丁(内喀喇沁)编为蒙古八旗和土默特右旗,朵颜乌梁海塔布囊及壮丁(外喀喇沁)编为土默特左旗和喀喇沁旗。“古鲁思夏布杜棱一千五百名,万丹伟征一千六百一十五名,卫寨桑八十四名,阿济格阿玉石一百五十四名,代青和硕齐三十五名,西里克四名,额马尔克尔察二十名,马济塔布囊四百二十八名,德尔登塔布囊四十一名,德尔格尔塔布囊七十四名,巴珠尔塔布囊二十五名,叶布舒古英一百五十一名,班第三十一名,噶尔玛、布尼思希、干卓尔三人共二十名,塞冷六百五十六名,琐诺木塔布囊四百一十名,纳木什里、达尔马什里共十七名,叶白舒二十一名,以上壮丁共五千二百八十六名,以古鲁思夏布为固山额真。”

《天聪九年档》及《满文旧档》对这一事件的记载也很详细,只是蒙古人名字用字稍有不同。

5、上述人物在《卢龙塞略》中亦有记载。

《卢龙塞略》卷之十五考部《贡酋考》载:朵颜卫花当子“长秃,都指挥佥事,三妻,子六。嫡子三,曰打巴,曰把来,曰暖台。二妾,子三,曰董一,曰秃者,曰兀亮。共部落三百余名,在省集境界驻牧,直界岭口五百余里,西南至贡关如之。附属西虏把都儿。”

长秃,即昭图,为蒙西营子乌梁海氏之祖。“省集”即“僧机”谐音,指有窟窿眼的山(顺治沟,即窟窿山下的沟之意)。按照卢龙塞略所述里程考之,长秃部落驻牧地“省集境界”可以确定为今建平窟窿眼山下的牤牛河一带。打巴,即塔日巴(家谱译为塔尔泰)。暖(方音为nǎn)台,即家谱所记载的南泰,叶布舒古英之父。

6、《蒙古游牧图》所标记的满语地名证实此地名为叶柏寿(夜白兽)。

《蒙古游牧图》制作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绘制者为各旗扎萨克府。受理藩院指令,“详查本旗游牧地”。因此,地图中大小地名、江河支流、各方向之里数及边境之地,无所不包。乌云毕力格教授认为,这些地图给我们留下了内外蒙古地区数以千计的蒙古语地名的原始资料。在《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手绘蒙古游牧图及其价值》一书中他这样评价蒙古游牧图:

天理图书馆所藏蒙古地图的一个极其珍贵且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内外蒙古地方的数以千计的蒙古语地名的原始资料。……利用天理所藏地图,……完全可以用来准确复原汉籍中的蒙古地名。……完全可以用来恢复已经被改成其他民族语言文字的蒙古历史地名。比如喀喇沁、敖汉、土默特等地的地名,现在大部分已经成为汉语地名,这些汉语地名只能依靠这些历史地图可以复原其原名。……(但是)汉译文没有太大的价值。

乌云毕力格教授汇编的45幅《蒙古游牧图》中,没有喀喇沁右旗游牧图。但是《喀喇沁中旗游牧图》的周围记载了右旗的一些地名。其中在建平县南部有满语叶布舒(汉字夜白兽)地名一处,充分证明了喀喇沁蒙古人对此地原本称呼为叶布舒(叶柏寿),而不是伊和板升(大房子)。另外《喀喇沁东旗游牧图》(东旗即左旗)中,在建昌县东北、今101国道方向有三官店子地名(今名三官甸子),由此向东北的路上标注为“叶布舒方向道路”,说明建昌县(今凌源市政府所在地)东北方向有叶布舒地名,与现代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上述史书的记载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叶柏寿其人是真实存在的,叶柏寿地名是以人名地这一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综合《建平县地名普查一览表》、《蒙西营子乌梁海氏族谱》、《清太宗实录》,及《卢龙塞略》、《蒙古游牧图》等官方文书,得出结论:叶柏寿地名起源于后金天聪年间,朵颜卫都督革兰台的重孙(者勒篾十三代孙)叶柏寿,即叶布舒古英率部在此驻牧,此地遂呼为叶柏寿(音)。

 

三、曾用名


叶柏寿得名之初,因周边只有蒙古族人而无汉族人居住,是否翻译成汉字,用哪几个汉字规范地名,没有资料记载,笔者在后来的史籍中找到了多种汉译写法。

1、夜不收

⑴、据笔者查到的资料,关于叶柏寿地名的官方记载,最早出现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八沟厅理事同知张镠编撰的《雍正八沟厅备志》中,称为夜不收。《雍正八沟厅备志》里墟篇记载:“厅治北境:列山梁、杨树沟、密云沟、樱桃沟、牛录河、锡喇陀罗海、夜不收、中关营、卧佛寺、公营子、长格尔、甘珠尔、双洞子、朱勒格、驾马台……”。

这里的“夜不收”就是叶柏寿(今万寿);“公营子”“甘珠尔”即今喀左公营子、甘招;“中关营”“卧佛寺”为今榆树林子中官、卧佛寺。

⑵、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四库全书《钦定热河志》中,按照《雍正八沟厅备志》里墟篇所述地名加注了里程。卷五十三疆域五,平泉州(乾隆四十三年升八沟厅为平泉州)篇:牛录河在州治东北二百二十里,南接建昌县属喀喇沁左翼界;锡喇陀罗海,在牛录河东二十里;夜不收,在锡喇陀罗海东三十里;中关营(中关,准嘎日,左翼之意),在夜不收东四十里……。

⑶、光绪十三年版《承德府志》沿用了《钦定热河志》这一说法。

⑷、光绪十年版《畿辅舆地全图》也标注为夜不收。

⑸、《钦定盛京通志》、《清高宗御制诗》记载为夜不收村。

⑹、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朝鲜诗人柳得恭作为朝鲜使臣到热河(今承德)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由沈阳过朝阳,去往承德,路过夜不收(今万寿)并且在此住了一宿。在《滦阳录》写到:“未至建昌县六十五里,站名夜不收”,并作诗称“乐土无如夜不收”。

2、叶博受

乾隆四十八年《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帝起居注》、《大清乾隆朝上谕档》记载为叶博受村。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八月庚辰,……是日,上驻跸叶博受村广慧寺行宫。

《乾隆帝起居注》:八月二十一日庚辰,上诣广慧寺拈香,驻跸叶博受村广慧寺行宫。

《大清乾隆朝上谕档》载:乾隆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赏喀喇沁王拉特纳锡第于叶博受地方新建庙名匾一面,广慧寺。

叶博受,即夜不收或叶布舒的谐音。

3、夜不受、叶伯寿、叶柏寿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月初九,敖汉旗爆发了金丹教(俗称红帽子)事件,清廷随即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镇压。热河都统德福在奏折中写作“夜不受”;叶志超在奏折中写作“叶伯寿”、“叶柏寿”;

建国初期的热河地图也曾用过叶伯寿这个名字。

4、夜不守

《徐愚斋自叙年谱》记载:“(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在建昌街(今凌源)宿。初二日,……行四十里到王胡子店尖,又行三十里至夜不守止宿。……”。

5、叶贝守

1913年民国二年周正朝撰《昭乌达盟纪略》(又名《蒙事纪略》)记载为叶贝守。

6、业柏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建平县万寿镇北三家村的早期共产党员白海风,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通讯录》永久通讯录一栏留下的联系地址为“热河省建平县业柏寿街复合隆商号转北三家村”。

7、叶柏寿

1930年(民国十九年)《建平县自治区城乡镇全图》称为叶柏寿镇。

1931年(民国二十年)田万生主编的《建平县志》的记载为叶柏寿乡。

1941年由喀喇沁右旗公署编纂印行的《蒙地概况》标记为叶柏寿村。

8、叶柏树

1941年伪满洲国政府出版的《农村户别概况调查报告书》中称为叶柏树村。

叶布舒这个蒙古人名字在汉译过程中,由于用字不规范,出现了很多异写,如:天聪九年二月编审喀喇沁壮丁时,《天聪九年档》及《满文旧档》分别记载有叶布舒古英、叶白舒、叶伯舒;《钦定八旗通志》记录有叶伯寿;《蒙西营子乌梁海氏族谱》译为叶柏寿;乌成荫著《蒙古族乌梁海部落史》和《建平县少数民族志》译作亚巴苏;《喀喇沁左翼旗乌梁海氏家谱》译为业伯苏;《辽夷略》、《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则译为夜不收。

综上所述,叶柏寿地名,官方资料多称为夜不收或叶博受;其他资料写作夜不受、夜不守、叶伯寿、叶贝守、业柏寿、叶柏树、野不守等等。使用叶柏寿之名始于光绪年间,这些名称都是叶布舒这一蒙古人名满语汉译的不同写法。

 

四、作为地名,夜不收系蒙古族人名叶布舒的异写,不是明朝侦察兵的俗称。

 


研究“夜不收”的著作也很多,均把建平的夜不收当作明朝军队侦查人员夜不收的活化石来研究,但是都忽略了夜不收作为人名使用这一现象。

夜不收,早就作为乌梁海蒙古人名出现在明朝史志当中:

1、《明神宗实录》卷四八六记载:(万历三十八年三月)“己丑……将赖晕歹、蟒斤儿、阿只勃来、小长秃、哈劳木、失王烧饼、来子、夜不收等八家部落三十六年秋冬二季的贡赏、额赏全部革去……。”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喀喇沁部归附后金还有18年,距皇太极编审喀喇沁部壮丁相差25年。赖晕歹、蟒斤儿为长昂之子,夜不收与这两人同为八家乌梁海部落酋长之一。这位夜不收应该就是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初六编入喀喇沁旗的叶布舒古英。

2、明朝人张鼐于天启年间所著《辽夷略》中载有:“朵颜卫夷酋有把伴者,子二。次孛儿败。孛儿败子三,长莽斤儿,次敖毛兔,三孩四……孩四二子,曰色令、曰夜不收……”;“额参之子四,曰色令,曰夜不收……”。《辽夷略》一书为万历四十八年(1620) 张鼐奉使辽东,归途撰次。书中所记这两位夜不收,虽不是昭图之孙,但其名应为叶布舒。

可见,夜不收作为蒙古人名早已有之,且不是个例,夜不收就是叶布舒的谐音。

但是用夜不收来翻译蒙古人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从而产生歧义。乾隆皇帝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以至影响后世二百多年。清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回盛京谒陵途径此地。八月二十一日晚上来到夜不收村(今万寿桥东道北的蒙古族中学院内),到广慧寺内拈香,并驻跸于喀喇沁郡王喇特纳锡第在广慧寺旁边特意为其修建的行馆(今万寿广惠营子即由广慧寺而得名)。

乾隆皇帝使用夜不收这个官方志书上的地名作诗,并在自注文字中错误地认为夜不收地名就是因为俗称“夜不收”的明朝侦察兵在此驻扎或活动过,并以此名村。《钦定盛京通志》、《高宗御制诗》都载录了乾隆在此所做的一首诗:

《广慧寺行馆作》

蒙古奉黄教,转经延梵僧。

行斋隣浄域,驻辇向清塍。

惜费虽频谕,摅忱各效能。

更殷保?志,问古有谁曾。

自注:夜不收村旧有此梵宇,今赐名为广慧寺。上年喀拉沁王拉特纳锡第请于寺侧构傋行馆数楹,屡谕未允,而恳请诚切,念其抒忱自効许之。按:夜不收在明季为军营侦探人之俗名,其时或于此遣人访伺敌情,夜行昼伏,后遂以此名村。今则中外一家,远至伊犁可以万里宵行。因感夜不收之名,益殷然于保泰持盈之匪易耳。

     乾隆皇帝“因感夜不收之名,益殷然于保泰持盈之匪易耳”,所以宁愿相信明朝时期“或于此遣人访伺敌情,夜行昼伏,后遂以此名村”。叶柏寿距离最近的明长城直线距离有120多公里,朵颜乌梁海部蒙古人早已占据此地,作为明朝侦察兵的夜不收不可能到如此远的距离活动。即使曾在此活动过,乌梁海蒙古人也不可能用夜不收兵种之名来称呼自己的地名。所以“于此遣人访伺敌情,夜行昼伏,后遂以此名村”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综上,地名夜不收不是明朝侦察兵的俗名,而是乌梁海蒙古人名叶布舒的谐音。

 

五、地址的变迁

 


今万寿老街原名叶柏寿,今叶柏寿称为牛录河(本名努鲁尔虎村,后讹为牛录河,又简化为牛河)。

1933年2月,日本关东军进攻热河(今承德),3月3日占领叶柏寿(今万寿)。同年北票至承德的铁路动工,在牤牛河南岸修建叶柏寿车站,后在火车站对岸设立牛录河镇。1934年又修建叶赤线,1935年底通车。这样叶柏寿车站就成了锦承线、叶赤线两条重要铁路的交通枢纽,并随之扬名国内外,以至于许多外地人只知叶柏寿而不知建平。

1938年日伪出版的《建平县政概略》,叶柏寿镇与牛录河镇的略图是画在一起的,称为叶柏寿图。图中标注牛录河镇向东为“赴叶柏寿大道”,说明今万寿在当时还叫叶柏寿。牛录河镇原址在今康复医院(原工商局办公楼)至十字街一带。

1939年日伪出版的《建平县一般概况》中,牛录河镇与叶柏寿镇是分别画的,牛录河镇的图上向东标注为“赴万寿”大道,说明今万寿之名在1939年已经开始使用。叶柏寿警察署也由东边的叶柏寿搬到了西边的牛录河镇。叶柏寿这个名称从原地(现万寿)挪用到现在的车站和县城一带,原叶柏寿(今万寿)只好用东门老爷阁之名称呼为万寿了(老爷阁系其俗名,本名万寿阁)。

1954年7月县城由新邱(老建平)迁至今叶柏寿;

1956年依村名建立叶柏寿镇,从此成为建平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附:叶柏寿地名来历的多种传说:

 


1、爷摆手说:传说乾隆盛京谒陵路过此地,大臣问是否在此驻跸,皇上很累没说话,只是摆摆手,所以此地就叫爷摆手了。

2、移柏树说:传说康熙或者乾隆私访路过此地,见一株柏树粗壮挺拔,树冠巨大如华盖,就想办法移进了紫禁城或者避暑山庄,所以此地就叫移柏树了。且不说康熙、乾隆私访子虚乌有,就当时的道路、设备状况,移柏树之事怕是想都不敢想。

3、夜白守说:传说康熙私访,从盛京回北京,本应在公营子住一宿后赶到叶柏寿,然而在公营子用膳时见乌小姐容貌非凡,将其收为妃子(收了一宫),所以有了公(宫)营子之名;因贪恋美色在公营子多住一宿,让本来在叶柏寿等待给皇上接风的当地官员白守了一夜,又有了“夜白守”之名。第二天听说前有一山名老母猪山,因猪吃糠之意不谐,所以绕道王家店来到叶柏寿。又对天祈祷此地风调雨顺,万物丰收,猪不吃糠,才有了万寿(收)之名。此说更为荒诞。

4、伊和板升说:西营子乌梁海蒙古族达木勒(家长)有大房子,蒙语大为伊和,房子为板升,故称为伊和板升,后汉民谐音为叶柏寿。今人用蒙西营子大房子解释叶柏寿来历,是错误的。因为1938年以前的叶柏寿指今万寿老街,蒙西营子跟叶柏寿搭不上边。另外建平县周边的大房子地名都译作大板(即大板升之简化,如北票大板、林西大板)。伊和板升最符合叶柏寿的蒙语发音,故流传最广。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