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夕阳重晚情 回首话人生

  • 留不住的岁月
楼主回复
  • 阅读:4585
  • 回复:9
  • 发表于:2014/2/12 8:25:48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适应和感知着那个社会时代的环境气候。余虽系“草野平民”,无官高位显之地位而建树政绩。然生于日伪统治时期,掠过蒋氏在东北的败逃,成长在新中国的红旗之下。尤其是历经共和国60余年的风风雨雨,从兴起走向昌盛的全过程。晚年心血来潮,欲将一生经历及心理感悟书一传记,展现给子孙。这对后代知前辈之踪迹,参照史书了解这段历史的社会环境和人文风貌,借鉴经验教训,或许是有益的。

本传记采篇目结构,总括少年往事、林海岁月、军旅春秋、壮心耿耿、晚年憾事、网络情缘六篇二十四目。以时间——经历阶段为经,集空间——经历事件为纬,夹叙夹议,力避写成“流水账”。

第一篇少年往事



一、概说家史

据族谱记载和长辈讲述,先祖祖籍正定府井陉县吴家庄。约于清乾隆年间“开放边禁”时,老哥俩推“小挎车”携家带眷到关外谋生。落脚在朱碌科四十里孤山之北麓,传至我祖父为第五代。

祖父先娶朝阳县北沟门子乡杨杖子村温氏,我的大奶奶(祖母),生二女,无子。旧时笃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接续后代称为“绝户”,那可是件大事,后又续娶我奶奶。生我父亲,不到三岁时,祖父即病逝。旧社会农村贫困,缺医少药,村中男子多是三、四十岁即逝,很少有活到七老八十的。祖父去世,由大奶奶执掌家事。因父不是己生,每到经济拮据时,便逼迫父亲变卖田产。至解放时,已将80多亩地卖出大半,剩不到30亩。所以,土地改革时我家被划为中农,,我也因此而排除地主、富农家庭出身之外。

1945年,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日寇为挽救败局,到处掠夺华工修筑工事。对“国兵漏子”进行普遍登记,经体检合格都抓往凤凰城(今凤城县草河口)修飞机场,名曰“勤劳奉士”。父亲是国兵漏子,当然不能幸免。劳工住的是透风的木板房,睡的是地上潮湿的木板炕,吃的是用发霉的玉米面做的窝窝头,而且每顿饭只发给一个。干活稍有怠慢即遭到日本人打骂。在啼饥号寒劳累不堪的情况下,父亲不久便得病,疯疯颠颠,魔魔怔怔的。奶奶去凤凰城看望,正值8.15日本投降,劳工或结队或三、五成群返乡。行至沈阳想挤上火车,人拥挤,警察用皮鞭驱赶,为护着痴呆的儿子,奶奶忍受着皮鞭之苦。到金岺寺后己无车         又一路步行,跋山涉水,讨饭往家走,。有的劳工到家不久就死去,父亲总算拣回一条命。奶奶临去凤凰城时在家许愿,要儿子能活着回来唱一台影。活着回来了,因此我家就唱了三天驴皮影。由于一路风尘,历尽艰辛,着急上火,奶奶也患上眼病,视物只能模模糊糊见个影子,一直到老。

父亲生于1923年,病故1963年,年仅41岁,母亲生于1921年,卒于2009年,享年88岁。父母养育我姐弟七人。繁衍至今包括:儿、儿媳,孙、孙媳,重孙、重孙女;姑娘、姑爷,外甥、外甥媳,外孙女、孙女婿在内,已70多口,可谓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孙辈 中有10人毕业于大学,工作在公务员、教师、国企、私企、中外合资企业等诸多岗位,有2人是县处级干部

二、家贫苦读书

我小时候思维敏捷,记性很强,一本古书只要看过一遍,便能讲述下来。但念书时好溜号,精力不集中,没有钻劲。因此说苦读书不是学习刻苦,而是讲    读书 条件之苦。

建国初期,我们村还没有公立学校。经村人组织,在一所庙 里利用偏房开办个读书班,有30来名学生入学,雇佣一乡村教师。那时农村贫困,只有少数学生有纸和铅笔,多数使用小石板,到山上拣化石(能写字的软石头)当粉笔用。买块石板得花一角钱吧,我家连这一角钱也舍不得。我上课只出两只耳朵听,一双眼睛看。时间长了,先生看不惯。一天叫我上讲台(用土垒起比地面略高一点),我以为要回答问题。上去后先生问:“你石板呢”?我说“没有”。先生一脚把我踢下讲台。在我后排座的表姐和先生是亲戚,见状将我拉起,并把自己的石板送给我,从此我总算有了写字的东西。

公立学校成立了,开始分年级上课,我没有纸也没有笔。放学后跟家长要白纸和铅笔,那时一张大白纸2分钱,能栽出1632张的学习本,一支铅笔也是2分钱。就是这点钱家里也舍不得拿。正巧,在高小念书的表哥到,父亲问:“这么小的孩子上学还用得着纸笔吗”?表哥说:“没有纸笔他咋学呀”!从此,家再困难也不缺我的学习用品。

念到高小,这在屯子中已是少数孩子了。我的成绩还不错,能写点作文,字也可以了。屯子中有几家男的去黑龙江务工,家里要时常通信,都来找我写信。一来二去信也越写越好,屯子人都夸这孩子文化挺好。

三、为父母排忧解难

   人的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过去的农村哪有啥交通工具,都是以步当车,妇女回娘家,好人家才能骑个小毛驴。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好将就(凑合)。唯独这吃烧可是一天也离不开呀。每到夏季家里没烧得了,我就到山上割“老牛筋”(一种植物)回来晒干烧火。秋天,黄叶飘飘时,特别是大风天,二、三点钟就起来,和母亲、姐姐一齐去树林扫杨树叶。每秋扫得树叶能烧半个冬天。屯子外的树叶几乎年年被我家包下。
      父亲织一手好布,农村称为“布匠”。早年以织布填补家里零花钱。供销合作社建立后,开设了华纱门市,土布(家织布)逐渐退出市场。为生活计,我家开始编炕席(高梁杆,也叫秫秸为原料),我和姐姐一起帮助母亲编炕席。那时一领(个)炕席能卖2元以上,我家一天编出一领,每月编30多领,收入不簿呢!

   小学快毕业了,咋办?那时考个中学比现在考大学难多了,再说即使能考上家里也供不起。下地干活太小,也顶不上好劳力,我每天都在琢磨着这件事。有一天遇到邻队周家沟生产队长,说他们队要雇个小羊倌,我问:“我去行吗”?他答应可以。回家一说,父亲高兴了,跟祖母讲:“这孩子挺有心计,还知道给自己找活呢”。我这个“倌”走马上任啦!放羊很精心,只是春天地里实在没有树叶、草可吃了,才赶到南山里去放。夏季都是溜巴沿(类似梯田地与地之间的间隔),这地方草长得好,羊爱吃。每到晚间东家(有羊户)都要看下,羊肚子总是吃的鼓鼓的。入冬该杀羊趴子了(当年生的小公羊)东家都把我叫去吃顿羊杂,以表示我把放得好。我把靠近屯子的小山包总是留着,平时不去放,遇到连雨天,趁晴把羊赶去吃饱。为了放好羊,我训练头羊,练撇石头。我的石头打的很准,羊这东西有记性,挨过几次石头打,只要你一抬手一喊,它就不敢吃庄稼。1969年我去四川雅安搞外调,因川藏公路前方翻车受阻,中途停车。没事干,我用石头打电线杆玩,击中率很高。乘客说“这解放军石头打的真准”,他们哪知道是放羊时练出来的,不是“大比武”的产物。

    放羊费鞋呀!为了给家里省钱,春天羊放到南山时,拣羊巴巴蛋,卖给没柴烧的人家。买鞭子、买鞋、掌鞋都是用自己“创收的钱”。春天在山上放羊中午不能把羊赶回村子,在山上吃饭,拣点牛粪点着,上面放块石板一烤,大饼子就热乎了。也没家伙拿水,渴着到晚上再喝吧!

四、小时候的文化生活

   小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但是也很有兴趣,值得回味。看闲书,四处去借,借到一本就卷不离手,一气看完,为此,曾挨过父亲的巴掌。我看过东周列国、孙庞斗智、瓦岗寨、杨家将中的牦牛阵、杨金花夺帅印、燕王扫北、七侠五义、三侠剑等许多古书。并且看过即能讲给别人听。这不仅加深了文化,而且掌握了很多历史典故或历史知识。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参军入伍时就有点文化水平,与这时的看书是分不开的。

    看驴皮影。家乡很盛行唱影,把它列到“上九流”。每到夏季“挂锄”( 剷完地)农闲时,有的屯子就唱影,个人家有事许愿也唱台影。只要有唱影的地方,我是逢场必去,不管深更半夜,不散影不离开。看过什么宝龙山救驾、薛刚反唐、封神榜等等。对皮影中感兴趣的人物,如驴头太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土行孙、大耳朵腚光仙至今仍记忆犹新。看皮影也潜移默化提高了文学欣赏能力。

    大口落子。那时把评剧叫大口落子。农闲时,正月十五总是有搭台子演戏的,今年这个屯唱,明年可能另一个屯子唱。每有唱戏时,屯中孩子、大人总是成群结队地去看。我们屯子曾连续多年唱戏,那时没有女角,都是男扮女装,粗喉大嗓,咋扮也不太像样。但是人们还是满有兴趣地看。我11岁那年,正赶上屯子要排演“小女婿”这出戏。小女婿11岁,跟我同龄啊,会首让我扮演了小女婿,此后,就到戏班“打下旗儿”,扮个当差的衙役,演秦香莲时扮个冬哥、春妹。不是自夸,成年后我有点文艺细胞。在部队指挥过全团拉歌(部队之间比赛唱歌),连队教唱歌。政治处主任引用毛泽东对西哈努克亲王的评语称我是“多才多艺”。在地方系统歌咏比赛搞活动得过一等奖或二等奖。这应该说是小时候打下的底子。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诗情画意
  • 发表于:2014/2/12 10:15:38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笔不错,很想看下去!
  • 墨斗鱼
  • 发表于:2014/2/12 18:43:10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非常关注你的文章
  • 乡村小虾
  • 发表于:2014/2/12 20:04:18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儿时看过《宝龙山救驾》。期待下文。
来自手机版
(0)
(0)
  • 雪人365
  • 发表于:2014/2/13 8:06:24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很想关注下文,不过好像有三个错别字
  • 夕阳乐叟
  • 发表于:2014/2/13 8:26:40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是真正的身边文字,很好,赏读。
  • 胜美装饰材料
  • 发表于:2014/2/13 10:52:22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 发表于:2014/2/13 15:20:38
  • 来自:辽宁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笔太棒了,值得学习。
  • jpzx.cn巡查
  • 发表于:2014/2/13 17:40:26
  • 来自:辽宁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真好  世间的味道真浓。。。。。。
  • 云淡风轻
  • 发表于:2014/2/13 20:51:44
  • 来自:辽宁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文笔流畅,真是感人。好像也回到了童年,重新品尝哪个心酸的年代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