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正月凌源秧歌扭得欢

  • 富贵浮云
楼主回复
  • 阅读:10299
  • 回复:6
  • 发表于:2014/2/17 11:36:25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正月凌源秧歌扭得欢

       过年的鞭炮稀稀落落的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紧接着迎接高跷秧歌会的鞭炮又响了起来。正月十二三,正是走街串巷扭秧歌的热闹时期。新华书店和华麟大厦门前,一些穿的红红绿绿抱着孩子的女人,和一些老人老早就在那里占上了地方,等着秧歌一拨接一拨得过,那里有着高高的台阶,站在上面看得清楚。二来,那里冲阳。北方的正月虽说已过了打春,但是天气还是出奇的冷。温暖的阳光照在人们身上,加上热闹的气氛,人们完全忘记了寒意。尽情地享受着节日带来的欢欣和快乐!

       今年的高跷会比往年少了许多,所以站在那里的人也不多。我信步迈上去,想充分享受一下阳光的温暖。此时,高跷会咚咚的铜锣声由远而近。啊!久违了!这么熟悉的声音。思绪像脱缰的野马,一下子被拽回了童年的那个地方。

       小的时候盼望着过年,盼望着过完年的秧歌会。家乡的秧歌会是从正月初五开始,正月十六落幕。白天扭秧歌是踩着高跷的。从封山坡上破例砍下来的小松树,带着浓浓的松香味道,做成一副副高跷,染上红红的颜色。随着鼓点喇叭的节奏,把舞蹈和戏妆的美丽嫁接在高高的木头腿子上,演员们在上面尽情的蹦跳,扭耍。时而来个鹞子翻身,时而来个傻柱子捕蝴蝶,那些动作都是很高难的,看的人们把心提漏到了嗓子眼。

       打头的叫正公子,也叫耍公子,一般是一排四人,他们衣服鲜亮,头饰雍容华贵。插花儿的身着红绿大衫,公子帽上的翎子,和一圈绒嘟嘟小绒球,还有精美的妆化,把耍公子打扮的俊俊俏俏的。按演戏的行当说,他们是正面人物。扭的时候,也要一手拿着扇子,一手拽着大衫的衣襟,扭起来是一本正经、风度翩翩的。一般都是高大的男士担任此角色,也有女扮男装的。第二排也是一行四人,叫做包头,一般是男扮女装,用围巾包住头发,穿裙子和帯大襟的女装,扭得讲究稳重,娇媚。现在想想那包头大概是已婚女人的打扮。随后是姑娘的扮相,一般都是七仙女什么的。在后边,就是一些随意的角色了。比如许仙白娘子、林黛玉贾宝玉、工农商学兵等等。最后面就是特殊的打扮了,比如西游记师徒四人。老坐婆子叼个大烟袋,耳朵上挂上一串红辣椒。孙悟空猪八戒和老坐婆子可以随意蹦跶,队伍里面乱串,扭得随意,扭得欢实,和前面的正公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看秧歌有看头看尾的说法。

       一个秧歌队伍的好坏,和耍公子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不但要扭得好,还要唱得好,还需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要在出场扭一段时间后,以扇掩面,和绕着圈子的演员,逆行走着,然后站在场子中央场唱上一段公子调。公子调是四句话,唱词内容一般都是一些拜年的话,或是一些即景生情的吉利话。耍公子是很有才的,我小的时候,印象中的耍公子,就是一个美才子,记得他站在中央,用扇子一摆,鼓乐就停下来了,他开口唱到:

一进村子抬头观呐,
观见了前山与后山。
只见前山松柏绿,

(这时候锣鼓家什“齐一隆冬齐”)

他接着唱第四句:

后山梯田绕山弯!

锣鼓一住我又开言
各位亲友听周全
新年已过可都安好
(“齐一隆冬齐”)
我给大家拜个晚年

        锣鼓家什又开始敲打,等待着耍公子的信号。耍公子重新在场子里逆行,开始搜集新的唱词,想好之后,把扇子高高举起,锣鼓家什停下来,他又开始唱了。

        耍公子一般要唱四五段。接下来就是包头上场了,唱喇叭调。一般都是唱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如大西厢了、天仙配了等等。到这时候,场子前边敲锣的开始“当 当”的敲起了铜锣。这是信号,是催促要启程了。耍公子要重新上场子了:

一阵(那个)铜锣响连欢呐
老少爷们儿听周哇全呐
我有心在此地多多拜上

(“齐一隆冬齐”)
那边会首把令传

        接下来还要扭几圈,编花帐子什么的。最后会首出场了。会首不化妆,不着妆,一身光腚棉袄棉裤,拿个小旗,站到正面唱几句答谢的话:

锣鼓一住我便开言,
再把心意表一番,
今日来此地多多打扰
不周之处还望海涵。 

一谢烟来二谢茶呀,
三谢鞭炮乒乒啪啪呀,
这样恩情怎样来表呀,
伙计们过来把躬搭。 

     千万别小看这会首,可是有着大智慧的人物。从组织秧歌队开始,样样事必躬亲,他认真严肃的干着每一件事。手里的小旗,就是指挥千军万马号令牌。让你觉得他就是一个将军!在农村有着这样的说法:秧歌=央给,头三天是秧歌,后三天就是央给了。有些人拿把,会首当然不会不管了。无论如何,没有两下子的,当不了会首。 

       这样的打场儿要一直到午后,然后谢角(jiao 一声)儿。队上早已派好了饭。当庄有亲戚的,大人孩子一拥而上,把亲戚拉到家里,脸也不洗,就坐到热乎乎的炕上,吃起了白菜熬冻豆腐,熥豆包,茶汤面子粥。 

        说起辽西秧歌,有太多太多的话题,有扯不断道不完的故事。它是祖宗传承下来的,是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它已和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过去贫穷的日子,只有正月的时候,人们才能暂时忘掉忧愁,欢欢喜喜的扭上十天半月的。现在日子好了,平时也会尽情的蹦跶。以前看见的一句话如是说:“本来嘛,广袤的辽西原野,处处都可以成为大舞台,想扭你就铆劲地扭,想乐你就尽情地乐吧!” 
                                                                                                          耕读女
                                                                                                            2014年正月十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 发表于:2014/2/17 14:47:28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太细致了  佩服
  • 红山居士
  • 发表于:2014/2/17 16:49:36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转贴敬请注明!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
凌源耕读女是辽西很有名的女作家。
  • 富贵浮云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2/17 21:16:19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落款有她名字,我比你熟悉她。
  • 红山居士
  • 发表于:2014/2/17 21:25:43
  • 来自:辽宁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引用:原文由 富贵浮云 发表于 2014-2-17 21:16:19 :
落款有她名字,我比你熟悉她。
哈哈,既然更熟悉,理应更尊重。理解万岁!
  • 发表于:2014/2/18 7:38:50
  • 来自:辽宁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
  • 滴酒不沾
  • 发表于:2014/2/23 23:51:53
  • 来自:辽宁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过年真无聊,好怀念小时候看高跷,那时候几个小孩儿一招呼“走,看秧歌儿去”,几个小伙伴跟着一看就是一上午,打完场就捡炮仗去,有时候被炸下,还是往上虎,比谁检的多,满大街都是人,多热闹。在大点儿,在家拿电光鞭,偷二踢脚出去放,也有意思。现在小孩,那有放炮仗的?大人不让,小孩也不敢,都是宝贝,扔个摔炮还怕炸着。原来的秧歌都是工厂企业或者农村的,现在企业也黄了,工厂倒闭了,农村的也不来了,你们啥时候见过“人事局秧歌队”“国土局秧歌队”打场的?唉,好怀念。
作死 作死 不作就不会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