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说说祖上“闯关东”的事儿

  • 老狼之吻
楼主回复
  • 阅读:26092
  • 回复:29
  • 发表于:2014/12/25 22:02:41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小时候多次听爷爷说过,我们老家是河北滦州(今属唐山市滦县)人,后来在当地无法生存,先祖老哥俩挑着担子“闯关东”到这里谋生,一支落脚今建平县境内,一支落到平庄,算一下到我们这一辈已是第九代了。其实现在建平这里的绝大多数汉族人都不是“坐地户”,都是祖上从关内(主要是山东、河北等地)逃荒、逃难过来的。这是一部血泪史、奋斗史,其中的艰辛、苦难和执着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400多年前,我们这里还是蒙古人的天下,汉人极少。蒙古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只有个别人定居来,形成少数蒙古人村落。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很落后,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史载当时“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一派荒凉景象。

    清军入关(1644年)前后,大部分蒙古人归顺清朝,清朝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我们这个地方先归属喀喇沁右旗,后属喀喇沁中旗,由蒙古王公统治。清代前期,各旗蒙古王公贵族不断招来汉民垦耕土地,清政府也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故有大量关内汉人流入辽宁境内蒙古人驻牧地区,并定居下来。清朝中叶,政府曾实行严厉的“禁关政策”,但仍无法阻止难民、灾民的涌入。清朝晚期,清政府被迫对东北全面“开禁”,“闯关东”者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从而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个地区蒙古人一统天下的局面。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历来就有“安土重迁”的传统,那么关内人为什么背井离乡来到这塞外“荒蛮”之地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生存,逼的!一是关内人口压力大。由于雍正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关内人口急剧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二是自然灾害频发。有清一代,关内尤其是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经常发生自然灾害,有时旱、水、雹、虫、疫并发,人们在原籍已无法生存。再就是兵灾人祸。列强侵华战争、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及近代军阀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横扫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再加上日益加重的田租、税负、差徭、摊派和“拉壮丁”,导致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塞外去逃荒、避难。

    这些逃亡的难民、灾民的艰辛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有的挑起箩筐,一头放孩子,一头放锅子;有的推着独轮车,妇女坐其上,“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有一路讨饭,睡在路旁或破庙里,好一点的或靠打短工、耍手艺求生。饿死、冻死在路上的比比皆是。他们衣衫褴褛,举目无亲,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等待他们是活路还是死亡。

    大家知道,我们这里绝大多数汉人来自河北、山东等地。与东北其它地方不同的是,他们中间大多数人不是经过海上或山海关到关外,而是经过喜峰口(位于现河北宽城)古北口(现北京密云)等口塧进入塞外,一路前行,辗转到我们这里谋生的。当时这里是蒙古王公的领地,一开始不允许汉人独立建村,许多汉人不得不居住在蒙古村落附近,为蒙古人放牛、放马、割草、服杂役;或者冒着危险在“山高皇帝远”的山沟沟,开荒种地,搭屋建房,逐渐安顿下来。早期由于汉人较少,蒙古人的自主性较强,与汉人相处总体来说还是友好、互利的,对异族的戒备心理不高。听老人说当时如果汉人遇到难处,只要随意敲开一户蒙古人家,只要他觉得你对他们没有威胁,总会留宿吃饭,好招好待。但后来汉人越来越多,开始冲破禁令垦荒种地,建立汉族村落,蒙古人认为受到了威胁,对汉人的戒备心理开始增强,但又无力对抗,只好画地为牢,与汉人分开居住。但这里毕竟是蒙古人的地盘,蒙古人欺压汉人的事也时有发生。清政府于是实行蒙汉分治的政策,以减少双方的纠纷。

    进入关外的汉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这促使一些蒙古人开始转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也由单一放牧逐渐从事农业生产。有的蒙古人开始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以收取地租,或者向汉人学习经商。这样蒙汉生产方式逐渐趋同,在文化上也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一些汉人开始进入蒙古村落,甚至与蒙古人通婚,出现了民族杂居的局面。也一些蒙古人有受不了汉人的“侵蚀”,或由于其它原因开始迁出,这样不少条件较好的村落就被汉人“占领”了。

    滚滚而来的关内移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加速了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

    严格意义上讲,咱们这个地方不属于“关东”,因为“关东”指的是东北,而东北一开始是不包括这里的,称作“塞北”可能更合适些,“闯关东”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祖上从遥远关内经历千难险来这里开荒斩草,繁衍生息,不仅养育了作为后代的我们,而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尤其是祖上向北开拓时所表现出来的勇往无前、坚忍不拔、忍辱负重、追求幸福的“闯”的精神,至今仍值得作为晚辈的我们缅怀、景仰和学习。

 

                                                                              成于20141225日晚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讲好家乡历史和故事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