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原创]大凌河颂

  • 青龙河
楼主回复
  • 阅读:2548
  • 回复:0
  • 发表于:2008/2/21 10:01:07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陆博哲


  题记:“华(花)人、龙的传人、中国人的源、根从何而来,三者成为同义词,从何说起?……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它们都有自己的根(祖先),自己的标志。两者出现或形成的时间约当距今六七年间,都是从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变出来的。仰韶文化的一种标志是玫瑰花;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仅龙鳞。”
  ——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
  大凌河,没有长江的气势磅礴,也没有黄河的源远流长。长不过四百公里,流域亦未逾两万平方公里。但她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她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源流,在她的上游,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孕育了辉煌的红山文化,她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是一片让世人膜顶崇拜的圣境。
  一
  俯视大凌河,让我们感受她的雄浑气魄。大凌河古称渝水,又名白狼水。唐曰白狼河,辽谓灵河,金改凌河,亦唤凌江。明代始叫大凌河,清时蒙语傲木楞河。200多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在努鲁尔虎山麓造就了大凌河和老哈河。老哈河是西辽河的源头,令人扼腕的是,发源地也成了这对姊妹河的分水岭。老哈河(下游为西辽河)顺努鲁尔虎山北麓,劈山开岭,纵贯平野,流向东北,与吉林西部的东辽河汇成辽河主流,涌向东北平原南沿,注入渤海。高傲的大凌河,焉能与之同流,她河出三源,涓涓沥沥,渐成奔流,于千米高程,纵身而下,显示夺人气势。三流利州相会,挽臂北上,压努鲁尔虎山南麓,沿途钩携,廿流相加,威风凛凛。剁岩开砦,涤荡山谷,扑平陵丘,挥手东去,浩浩荡荡,在辽西之松岭、黑山和闾山等山脉之间,划出一个美丽的新月形曲线后,切闾山西缘,直逼东北平原南端,一路风尘,洪流滚滚,青山不遮,东流毕竟,她置辽河于不顾,遁入沧茫。迎接她的有数千丹鹤,万顷芦苇,海天一色,俨然大河气派,蔚为浩荡壮观。
  二
  畅想大凌河,让我们感受祖先文明的辉煌。有多少文人骚客捉笔挥墨,洋洋洒洒,掏空肠肚,仍摇首长叹,不得凌河真谛。
  远古,先人傍水而居,依林而落,是火开启了先民的智慧和文明,有了火,就不再茹毛饮血,就能烧制陶器,就能驱赶野兽。火,不仅给先民带来温暖,也让他们享受光明,最主要的是给后人留下灰烬和陶片,使我们能够捕捉远古文明的信息,感受空灵和悠远。
  我们的考古界,沿大凌河觅踪寻影,终于天不我负,找到了她们,这种意外和惊奇,轰动中国和世界。其实,本不应该大惊小怪,朝阳在1700年前就是东北亚的唯一重镇,慕容鲜卑及其他胡民创造了灿烂的三燕文化,辉映着历史的天空,辽宁出土文物百分之九十在朝阳,在大凌河流域,这就是朝阳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明证。
  让我们还原远古,遐想洪荒。十五万年前,大凌河边的一个天然溶洞(位于喀左县),后人叫她鸽子洞,她立于山腰,后依青山,面朝凌水,背风向阳。凌河古人折木为具,敲石制器,捕鱼围兽,烧鱼烤羊,繁衍生息,其境融融。1973年的春天,考古工作者走进了鸽子洞,从洞中发现了300多件旧石器时期的石器。在此之前,中国东北地区所发现的明确文化层位的旧石器总共还不到10件。在厚厚的灰烬层里,还发现了许多原始人吃剩的羊骨化石,而一颗完整的儿童牙齿化石的发现,则揭开了大凌河流域15万年前古人类的面纱。不!是整个东北古人类的面纱。
  让我们走进5500年前,在大凌河上游岸边的高岗上(位于凌源、建平交界处的牛河梁),这是一个神秘的史前王国。高贵典雅的女神庙、方圆叠加的巨型祭坛、气势恢宏的石砌金字塔、错落有致的宠大积石冢。女王被着虎裘,耳吊玉环、腰挂玉佩,把玩玉龟和玉蝈蝈,神情安祥地欣赏激越的凌河傩舞,欢动的部落人群,伴着埙音哨响,有节奏地敲打骨板和木鼓,欢乐之声穿透凌河两岸的山谷。他们的图腾为龙,他们崇拜女神,这是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八十年代初,考古界在凌河岸边的牛河梁,发现了这个方圆近五十平方公里,女神庙、坛、冢浑然一体,构成中国最早有关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伟大遗存。在女神庙的遗址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牛河梁女神头像,人们把她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头像那宽平的额头,高高的颧骨,是典型的蒙古人种。陶面上镶嵌的玉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此外,还出土了一大批前所未见的极其精美玉器。特别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玉猪龙,被称为中华民族第一龙,其意义远远超过了考古界。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他的《华(花)与龙的结合(距今五六千年)》中特别指出:“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脚以北的龙的中间对接点在桑干河上游(河北、山西北部)一带。两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发现在的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西部地区一带),时间不晚于距今五千年间。那里近年发现的红山文化后期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含有玉雕猪龙、玉雕玫瑰、玫瑰图案彩陶筒座与彩陶盆的巧妙结合……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等可以看作是以龙和华(花)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体结合到一起,从而迸发出文明‘火花’。”玉猪龙和女神头像等,证实了女娲补天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由四千年延伸到了五千年!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这里正是龙的最初的故乡,东方这个最古老民族的历史,在大凌河这神密流域里被改写了。大凌河,伟大的大凌河!像黄河、尼罗河和恒河一样,在辽西的丘陵河谷间哺育出了照亮了整个世界的辉煌文明。
  三
  魂牵大凌河,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伟大力量。诗人说:可以没有高山,也可以没有森林,但绝不可以没有河流。没有河流,诗歌就没有韵律,风景就单调乏味,土地就贫瘠干渴。没有河流的家园,你就不会那么依恋。我想诗人过分强调河流的作用,有着他对河流的情感。然而,我对大凌河的情愫,是发之内心、出之骨子的。大凌河让我感受到她的厚重、深沉、博大和慈爱,她让我魂牵梦绕、百般依赖。当我虔诚地伫立在她身旁时,每次都尝试着诠释她的永恒魅力与不息精神,但每每让我感到力不从心,深感即使历练一生,也可能是“一篇写来头飞雪,世人不知君何云”,而我思考依旧、情思依旧、眷恋依旧。每当内心苦闷或是彷徨时,定要向她倾吐和诉说,她总是静静地听着,我会在这不语中,意会她的点拨与教化,心结释然,迷途知返,豁然开朗。每当临高眙望她时,面对她开阔心胸,博大襟怀,顿悟自己有时那么地狭隘与小气,身心和灵魂陡然得到净化和提升。每当我游外远行,常常梦回故里、身卧凌水之中,尽情地享受她的爱抚与安慰,聆听她的嘱托与教诲,就会底气十足,游刃有余,阳光灿烂,自然不会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奈与无助。大凌河,我们的母亲河,你冲积一方沃土,滋润两岸茂林,灌溉万亩禾苗,养育龙城儿女,你是我们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四
  赞美大凌河,让我们感受她的如画风景。大凌河是一条魅力十足的河流,她的形状如长虹、似新月,象一条白练从努鲁尔虎山麓抛起,形成一弯曲线后飘落在渤海西岸。在这条曲线上洒落大大小小数十座水库和人工湖,宫山嘴、菩萨庙、瓦房店、燕山湖、龙潭、白石等水库象明珠般镶嵌在辽西大地上。凌河儿女,亲近凌河,陶醉凌河,千方百计客留凌河,在建昌、凌源、喀左、朝阳城区段,拦河截坝,造人工湖,塑凌河万畹水泊胜景。为大凌河锦上添花、展现山水城郭无限风光。著名赋作家王秉德先生在他的《大凌河赋》中这样描写大凌河朝阳城区段风景:“山因水而苍青,地因水而滋润,境因水而幽雅,情因水而温馨。赏长桥卧微波,睹轻舟逐细浪……。登西堤迎晨曦,银辉衬黛山,青龙回首,凤凰展翅,麒麟亮甲,钓翁剪影透闲适;临东岸送晚霞,金光照锦城,新楼歌飞,古刹烟绕,宝塔燕回,垂柳素描写悠然。湖纳天光,云影徘徊,耀金沉璧,龙隐凤现;天笼城山,林涛摇曳,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大凌河是一道风景长廊,沿途有大黑山、建昌府、木兰山、利州、龙城、凤凰山、下府、大佛寺、医巫闾山等众多名胜古迹、秀美山川,令人神驰。曹操、唐太宗、康熙等历史名人就是沿凌河古道,过龙城,去东征,临碣石,观沧海,留圣迹,存遗篇,让人向往。特别是凤凰脚下之三燕龙城,山环水绕,负阴抱阳,虎踞龙盘,堪称福德之地,慕容鲜卑曾在此修筑和龙宫和龙腾苑,引凌水入宫苑,视为大凌河开发史上的开篇之作。
  而今,古老的大凌河日新月异,如诗似画。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两岸长堤浩荡,花簇林密,绿草如茵,蝶舞蜂鸣,蛙声一片。长廊接亭,游人如织,曲径通幽,情人相偎,琴音远起。堤下碧波万顷,塔影岚光,美羽翔集。驻足岸边,放眼望去,远山横黛,烟波浩淼,湖光与山色交相辉映,古城与凌水相得益彰,正可谓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树中、人在绿中,真可谓一城山水,半城塔影,人间仙境。我们在欣赏凌河美丽风光的同时,切实感受到大凌河给予我们的美好和自信,她会让你胸怀敞亮,性情宽厚,追求高远,崇尚光明。
  五
  猜想大凌河,让我们感受圣水神密。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河不在大,有龙则名。我想大凌河就是因为她有“龙”,才使得她如此灵动,如此深不可测。玉猪龙、龙纹、龙山、龙城、龙潭、龙的传人,为什么这些都发生在她的身上,这难道是一种巧合么。
  大凌河上游红山女神的后裔在哪?他们创造了辉煌的远古文明,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神密地消失。红山女神,考古界确认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她们是不是5000年前沿大凌河或老哈河进入辽河流域,最后走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生活于白山黑水,是东北大地的开拓者。同时,不难想象他们会北进入蒙古高原,深入腹地,游牧捕渔。或散落莽林,狩猎圈围,自成部落,我猜想他们也应该是成吉思汗或努尔哈赤的先祖。
  大凌河不是孤立的河流。史学家把她同桑干河联系在一起,就是说中华文明的起源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同中华文明的另一个源流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在史前有过交融。“花(华)”族同“龙”族,是怎么走到一起的?我市诗人迟兆勤在他的《沿着大凌河寻根》中这样写道:“用凌河的石子敲打渭河的陶片\撞击的合音谁能分割\无论中原和北方\那些陶器圆满过、破碎过\今天考古用心血粘连\使往事有了新说\看这些美丽的图案\花丛藏着龙身\龙身绘满花朵\这是漫长的交汇\还是激烈的融合?”是红山文化南下,影响了仰韶文化,还是仰韶文化北上,濡染了红山文化,这都是个巨大的问号,或许我们这代甚至下一代也解不开这个迷。
  大凌河,也叫凌河,为什么称大凌河呢?小凌河究竟同大凌河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为什么叫小凌河,而不叫其他名字。大凌河古称渝水,是辽西地区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河流。迄汉代直至隋唐时期,它曾一度赫然存在,以后从历史上神秘消失,成为一条认知分歧很大,结论差异也很大的河流。实际上大凌河、小凌河是两条互不相干的河流,却以一大一小同名相称,表明在历史上两条河流一定存在某种特殊关系,我不是水利学家,也不是史学家,我提出这个问题,意在告诉大家,大凌河真的神秘,她让你永远猜不透,永远解不开。
                                                              (写于2008年2月13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