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第四章少年时代的那些事

  • 留不住的岁月
楼主回复
  • 阅读:3806
  • 回复:3
  • 发表于:2016/9/2 11:44:33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我的少年时代,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农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变,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村还没有摆脱贫困。我家由于父母操劳,农耕之外搞点编织副业,相比其它农户日子好过些,但是也不富足。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体谅大人辛苦,知道顾家的性格和习惯。直到老年工资不少开,仍舍不得乱花钱,儿子开网吧倒下来的饮料瓶等废品,不卖给收废物的,自己背着直接到收购点去卖,多收入点零花钱。
   一、家贫苦读书
      我小时候思维敏捷,记性很强,一本古书只要看过一遍,便能讲述下来。但念书时好溜号,精力不集中,没有钻劲。因此说苦读书不是学习刻苦,而是讲读书 条件之苦。
     建国初期,我们村还没有公立学校。经村人组织,在刘杖子庙 里,利用偏房开办个读书班,有30来名学生入学,由族兄秉焕任教师。那时农村贫困,只有少数学生有纸和铅笔,多数使用小石板,到山上拣化石(能写字的软石头)当粉笔用。买块石板得花一角钱吧,我家连这一角钱也舍不得。我上课只出两只耳朵听,一双眼睛看。时间长了,先生看不惯。一天叫我上讲台(用土垒起比地面略高一点),我以为要回答问题。上去后先生问:“你石板呢”?我说“没有”。先生一脚把我踢下讲台。在我后排座的表姐和先生是亲戚,见状将我拉起,并把自己的石板送给我,从此我总算有了写字的东西。
      公立学校成立了,开始分年级上课,我没有纸也没有笔。放学后跟家长要白纸和铅笔,那时一张大白纸2分钱,能栽出16开32张的学习本,一支铅笔也是2分钱。就是这点钱家里也舍不得拿。正巧,在高小念书的表哥到,父亲问:“这么小的孩子上学还用得着纸笔吗”?表哥说:“没有纸笔他咋学呀”!从此,家再困难也不缺我的学习用品。
     念到高小,这在屯子中已是少数孩子了。我的成绩还不错,能写点作文,字也可以了。屯子中有几家男的去黑龙江务工,家里要时常通信,都来找我写信。一来二去信也越写越好,屯子人都夸这孩子文化挺好。
   二、为父母排忧解难
       人的生活无非是衣、食、住、行。过去的农村哪有啥交通工具,都是以步当车,妇女回娘家,好人家才能骑个小毛驴。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好将就(凑合)。唯独这吃烧可是一天也离不开呀。每到夏季家里没烧得了,我就到山上割“老牛筋”(一种植物)回来晒干烧火。秋天,黄叶飘飘时,特别是大风天,两三点钟就起来,和母亲、姐姐一齐去树林扫杨树叶。每秋扫得树叶能烧半个冬天。屯子外的树叶几乎年年被我家包下。
      父亲织一手好布,农村称为“布匠”。早年以织布填补家里零花钱。供销合作社建立后,开设了华纱门市,土布(家织布)逐渐退出市场。为生活计,我家开始编炕席(高梁杆,也叫秫秸为原料),我和姐姐一起帮助母亲编炕席。那时一领(个)炕席能卖2元以上,我家一天编出一领,每月编30多领,收入不簿呢!
      小学快毕业了,咋办?那时考个中学比现在考大学难多了,再说即使能考上家里也供不起。下地干活太小,也顶不上好劳力,我每天都在琢磨着这件事。有一天遇到邻队周家沟生产队长毕连廷,说他们队要雇个小羊倌,我问:“我去行吗”?他答应可以。回家一说,父亲高兴了,跟祖母讲:“这孩子挺有心计,还知道给自己找活呢”。我这个“倌”走马上任啦!放羊很精心,只是春天地里实在没有树叶、草可吃了,才赶到南山里去放。夏季都是溜巴沿(类似梯田地与地之间的间隔),这地方草长得好,羊爱吃。每到晚间东家(有羊户)都要看下,羊肚子总是吃的鼓鼓的。入冬该杀羊趴子了(当年生的小公羊)东家都把我叫去吃顿羊杂,以表示我把羊放得好。我把靠近屯子的小山包总是留着,平时不去放,遇到连雨天,趁晴把羊赶去吃饱。为了放好羊,我训练头羊,练撇石头。我的石头打的很准,羊这东西有记性,挨过几次石头打,只要你一抬手一喊,它就不敢吃庄稼。1969年我去四川雅安搞外调,因川藏公路前方翻车受阻,中途停车。没事干,我用石头打电线杆玩,击中率很高。乘客说“这解放军石头打的真准”,他们哪知道是放羊时练出来的,不是“大比武”的产物。
      放羊费鞋呀!为了给家里省钱,春天羊放到南山时,拣羊巴巴蛋,卖给没柴烧的人家。买鞭子、买鞋、掌鞋都是用自己“创收的钱”。春天在山上放羊,中午不能把羊赶回村子,在山上吃饭,拣点牛粪点着,上面放块石板一烤,大饼子就热乎了。也没家伙拿水,渴着到晚上再喝吧!
三、小时候的文化生活
      小时候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但是也很有兴趣,值得回味。看闲书,四处去借,借到一本就卷不离手,一气看完,为此,曾挨过父亲的巴掌。我看过东周列国、孙庞斗智、瓦岗寨、杨家将中的牦牛阵、杨金花夺帅印、燕王扫北、七侠五义、三侠剑等许多古书。并且看过即能讲给别人听。这不仅加深了文化,而且掌握了很多历史典故或历史知识。参加工作后,特别是参军入伍时就有点文化水平,与这时的看书是分不开的。
      看驴皮影。家乡很盛行唱影,把它列到“上九流”。每到夏季“挂锄”( 剷完地)农闲时,有的屯子就唱影,个人家有事许愿也唱台影。只要有唱影的地方,我是逢场必去,不管深更半夜,不散影不离开。看过什么宝龙山救驾、薛刚反唐、封神榜等等。对皮影中感兴趣的人物,如驴头太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土行孙、大耳朵腚光仙至今仍记忆犹新。看皮影也潜移默化提高了文学欣赏能力。
      大口落子。那时把评剧叫大口落子。农闲时,正月十五总是有搭台子演戏的,今年这个屯唱,明年可能另一个屯子唱。每有唱戏时,屯中孩子、大人总是成群结队地去看。我们屯子曾连续多年唱戏,那时没有女角,都是男扮女装,粗喉大嗓,咋扮也不太像样。但是人们还是满有兴趣地看。我11岁那年,正赶上屯子要排演“小女婿”这出戏。小女婿11岁,跟我同龄啊,会首让我扮演了小女婿。此后,每年正月屯子演剧我就“打下旗儿”,扮个当差的衙役,演秦香莲时扮个冬哥、春妹。不是自夸,成年后我有点文艺细胞。在部队指挥过全团拉歌(部队之间比赛唱歌),连队教唱歌。我们连老指导员,后任职团政治处副主任的刘秀璞,引用毛泽东对西哈努克亲王的评语,称我也是“多才多艺”。在地方物资系统,歌咏比赛得过一等奖或二等奖。这应该说是小时候打下的底子。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霸王龙
  • 发表于:2016/9/2 12:09:36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完笔者所写使我回到儿时了,弹球、打片剂、跳格、撞拐、叠飞机、火柴枪、擀炮仗、穿龙龙尾、扔笤帚疙瘩、藏猫猫、洗野澡。。。。。。。,虽然穷苦,但快乐呀,留恋那时的童年时代,随着经济发展,那个时代再也不复返了。
  • 要么shou要么fa
  • 发表于:2016/9/2 14:59:46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光有材,还有料。
yaomesouyaomefa
  • 要么shou要么fa
  • 发表于:2016/9/3 7:27:20
  • 来自:辽宁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再看一次,还忍不住的追忆。
yaomesouyaomefa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