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第二章缅怀爷爷奶奶和父母

  • 留不住的岁月
楼主回复
  • 阅读:3002
  • 回复:2
  • 发表于:2016/9/3 0:12:50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单传子繁衍了一个大家族
     曾祖吴湘膝下六子, 祖父排行老五。祖父先娶朝阳县北沟门子乡杨杖子村温氏,我的大奶奶,生二女,无子。长女我的大姑嫁本村曹家梁刘景兰,次女我的二姑嫁喀喇沁镇七节梁屯宗万选。
     旧时笃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子接续后代称为“绝户”,那可是件大事,祖父后又娶本镇水塘沟王家我的奶奶。生我父亲。父亲四五岁时,祖父即病逝,我对他既未谋面,又没有听到过传闻,故,本回忆录无法记述。旧社会农村贫困,缺医少药,村中男子很多是四五十岁即逝,很少有活到七老八十的。祖父去世,由大奶奶执掌家事。因父亲不是己生,每到经济拮据时,便让父亲变卖田产。至解放时,已将80多亩地卖出大半,剩下不到30亩。所以,土地改革时我家被划为中农,我也因此而排除地主、富农家庭出身之外。
      1945年,抗日战争节节胜利,日寇为挽救败局,到处掠夺华工修筑工事。对“国兵漏子”进行普遍登记,经体检合格都抓往凤凰城(今凤城市草河口)修工事,名曰“勤劳奉士”。父亲是国民漏子,当然不能幸免。劳工住的是透风的木板房,睡的是地上潮湿的木板炕,吃的是用发霉的玉米面做的窝窝头,而且每顿饭只发给一个。干活稍有怠慢即遭到日本人打骂。在啼饥号寒劳累不堪的情况下,父亲不久便得病,疯疯颠颠,魔魔怔怔的。1945年8.15日本投降,劳工或结队或三五成群返乡,奶奶去凤凰城接父亲。行至沈阳想挤上火车,人拥挤,警察用皮鞭驱赶,为护着痴呆的儿子,奶奶忍受着皮鞭之苦。到金岺寺后己无车 ,又一路步行,跋山涉水,讨饭往家走。有的劳工到家不久就死去,父亲总算拣回一条命。奶奶临去凤凰城时在家许愿,要儿子能活着回来唱一台影。活着回来了,因此我家就唱了三天驴皮影。由于一路风尘,历尽艰辛,着急上火,奶奶也患上眼病,视物只能模模糊糊见个影子,一直到老。
     父亲和母亲十八九岁成婚,养育我姐弟七人。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儿女。繁衍至今,包括:儿、儿媳,孙、孙媳,重孙、重孙女;姑娘、姑爷,外甥、外甥媳,外孙女、孙女婿在内,已80多口。可谓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晚辈 中有十几人毕业于大学,工作在公务员、教师、国企、私企、中外合资企业等诸多岗位,有2人是县处级干部。饮水思源 ,后辈当晓我等之来历。
二、仁慈宽厚的奶奶
     祖父病逝,奶奶含辛菇苦将父亲抚养大,娶妻,生儿育女。奶奶为人纯厚,慈爱善良,虽无文化,但人情炼达,通晓事理,深受乡亲赞誉。我爷爷排行老五,家族尊称’’老五奶子’’。
     我四爷爷长子夫妇早逝,抛下年幼的二男二女。奶奶见他(她)们可怜无靠,主动将他们抚养,直到女出嫁,男能自立。他们姐弟,大姐嫁喀喇沁镇丛家窝铺丛家,二为姐嫁青松岭乡长拉哈达黄家。我家父亲去林区务工或闹病,没有好劳动力,春种秋收全靠大哥帮忙。他一家1962年去了黑龙江,落户滨县满井镇江南村周家店。二哥大约是1954年去了黑龙江,落户铁力县北斗村。1959年我赴林区做工,就是投奔二哥去的。
      奶奶疼爱孙辈,特别是姐姐和我。我从小就受到奶奶的溺爱,每遇到我挨父亲打时,奶奶总会出来护着,我放羊’’圈羊’’后,父亲还让我干活,奶奶说:“孩子一天撇石头胳膊疼,别让他干啦”。现将在"林海岁月’’篇中,一段摘移于此,以示祖母情深。“忽至春节期,高堂依栏望,盼孙孙不归,祖母寸断肠”。
     我在林区及部队一十五载,关山远离,难以尽孝。直至1973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县城,才能’’常回家看看’’,以慰奶奶思念之心。
     1974年端午节,我同爱人从叶柏寿回家过节。本应在家住一宿,因为农机局的大解放车要到水泉接我们,不能让车等。下午五点多就走了。 次日晨三点多,在商业局上班的吴耀更敲门 ,让我们回家有事。乘汽客到家一看,奶奶辞世。那时儿子耀玮满一周半摘奶(’’摘奶’’方言:意思是不再吃母乳),送到乡下看护。奶奶曾对我和爱人讲过,重孙子都看到了的满足话。奶奶满足地走完了早年艰辛,晚年省心的人生路程。我在家谱中写奶奶生于1900年前后,准确一点生于1897年,享年77岁。我和家人痛心地安葬了奶奶。安葬费用由我承担下来,是长孙又有工资嘛。奶奶入土为安了,这是做孙子的最后一点孝心,也算是养孙得计为之送终了。
 三、一生没享过福的父亲
     父亲生于 1923年,一生勤劳甘苦,克俭持家,可以说一辈子没亨着什么福。 旧时代婚姻较早,父亲十八九岁与母亲结婚成家立业。我的大奶奶出身于富贵人家,不习惯过苦日子。生活困难一点就难为父亲,他百依百顺,从不计较。被日本鬼子抓劳工受尽折磨。为养家糊口不辞艰辛。
     父亲织一手好布(俗话叫家织布) ,解放前后那些年,为支撑家业,农忙季节耕收,农闲时织布,母亲纺线,他穿梭,我家的家织布销售很畅。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我家的生活水平可占中等,不算太穷。供销合作社成立后,有了纺织品,土布逐渐’’过时’’,家织布不再’’时兴’’。为全家生计,1954年又去伊春友好林业局做工,干过伐木工、归楞工(抬大木头),能搭辛苦。从林区回来后又全家编炕席,母亲编,我和姐姐搭把手, 父亲刮秫秸料。白天干农活,晚间编炕席,冬季昼夜不闲。
     父亲一生忠厚,与人为善。乡邻有啥难事求到他,都尽力邦助。曾多次向我讲述:’’伪满时,朱碌科有一个在建平县内当警察的,回家过年。母嘱咐:’’孩子,咱可不能干欺负人的缺德事啊’’!子答:’’妈你放心,儿子不会干坏事的’’。母哈哈大笑,真是妈的好儿子。竟一口气没上来乐死了’’。父亲唠这嗑,意再教育子女积德行善。
     1958年,父亲得病常吐血便血。有一次大吐血,找来苇子沟屯中医大夫李景峰诊断后说:’’恐怕是不行了,预备后事吧’’。我当时觉得天昏地暗,肝肠寸断,心想没有几天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村里族人吴秉珍、吴秉忠等8人轮流抬往叶柏寿,当抬到黄土梁子时,见前方电灯光,以为就到了,哪知又走好长时间,救治及时保住了性命。
     1961年9月,我从铁力回家探望在县医院住院的父亲,讲说些社会见闻。同室病友说:’’老吴,你这个儿子能说,不简单啊’’!父亲讲给我,从中可窥察到老人望子成才之喜悦心情。
     1963冬11月某日,我在香草河林场接到家信说:’’父亲病重’’。为节省点路费,留下二弟在林场,我和姐姐回乡。想到父亲久病,祖母钟爱独子,母亲持家操劳,心中五味杂陈,思绪万千。坐在火车上听’’步步高’’等乐曲,和姐相视滴泪。到叶柏寿住在表兄刘宗显上班的食品加工厂宿舍。表兄夜间几次来察看,姐姐怀疑说:’’大哥总来看我们睡没睡着,爸爸可能没了’’。当问及时,表兄推说他好久未回家了,你们到家就知道了,其实是怕我姐弟着急。次日,在公汽上遇到族兄吴秉珍,才告知己去世多日。回至到家中,全家人都很平静,原来是奶奶告诉家人,孩子回来谁也不许哭。坚强的奶奶自己忍受的悲伤可想而知。
    父亲1963年11月去世,年仅41岁。朱碌科医院争求母亲同意,做解剖方知是肝硬化,肝几乎己全部硬化。医生说,真是奇迹。我十五周岁就去黑龙江林区务工,节衣缩食,挣钱剂家,供父治病,算作是对父母应尽的一点孝义吧。
 四、操劳能吃苦的 母亲
     母亲陈秀霞,本镇水泉村苇子沟人。生于1921年1月28日,卒于2009年11月16日,享年88岁。姐弟七人,大姨嫁北老爷庙张家,二姨畏被其夫所卖,逃往吉林省,三姨嫁喀喇沁镇高杖子村丛家,母亲姊妹中排行四,老姨嫁朝阳县北沟门子乡八岔沟刁家。大舅陈万选,老舅陈万春。
    母亲大半生辛苦劳作,节俭持家。养育我姐弟七人,孩子多。春种秋收夏拔苗,地里农活一样不少,一家人吃穿缝补都是母亲的活。穿衣穿鞋全靠母亲手工制作,缝补衣服,扎鞋帮纳鞋底,在煤油灯下常常是半宿半夜。解放后的五几年,农村烧柴很困难。每到秋天,黄叶飘落时,特别是大风天,半夜三更便将姐姐和我叫起来,一齐去树林扫树叶,每秋扫得的树叶能烧半个冬天。屯子外的树叶几乎年年被我家包下。父亲织布她纺线,为挣零用钱自学编炕席。  父亲久病,操持家务的担子一人挑,上孝婆婆,下育儿女,还要煎汤熬药侍候病人。母亲是高尚的,勤劳、善良、慈爱集于一身。
    岁月匆匆,母亲老了,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子孙满堂。母亲虽说没有吃闲饭、享清福,倒是告别了操心受累,安度晚年了。母亲晚年身体健康,很少闹病。晚年爱看热闹,离家三里远的杨树沟演驴皮影,也让孩子们领着去看。大约是1999年,不慎摔伤。经检查不用手术,吃药可以恢复,在我三妹家由三妹侍候。我在叶柏寿隔几天去看一次,同时送药。我花了四五百元买接骨类药物,母亲骨伤百日康复。
    母亲老年,子女及近支侄子年年给她祝寿。 我年轻时常回家看看,在老家住得下,睡得香。50多岁后,每次回家都是当日往返, 母亲留我在家住一宿,就是住不下。
    2009年11月14日晚,接到三弟电话说:’’母亲病重可能够呛’’,次日,急忙回家。妹妹告诉母亲:’’我大哥回来了’’。说:’’你大哥哪样都好,就是不在家住一宿’’。这是老妈最后一句话,这最后一句话,成为我对老妈的愧疚和憾悔。15日晚8点左右,老妹夫李怀志从锦州,将从铁力赶来的姐姐和姐夫肖文阁接到家。当妹妹们喊叫:’’我大姐回来了’’。姐姐喊叫:’’妈,我回来,我是桂英’’。母亲只是微睁开眼,淌下几嘀泪水,再没醒来。
   母亲走了,老妹夫提议,多花点钱,好好发送。大姐、我、老妹各出6000元,买了上等棺材,其它衣冠祭品丰厚选优。母亲老年一直跟三弟过,时常也去三妹家生活。发送老人的钱没让三弟出,几个周年都是三弟操办的。
   母亲走了,享年88岁,也算是高寿了。母亲养育繁衍,使我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母亲伟大,劳苦功高,予以录之,让子孙世代不忘。
 五、缅怀老人立碑纪念
    写家谱时,我组织族人己给先祖立碑。因当时繁忙,本支五世祖,我的太爷吴湘,祖父母和父母的墓碑未同时刻立。2014年4月5日清明节,我安排本支立碑。子耀玮、耀峰、侄耀凡、耀明各出600元,我出500元,三弟秉元出100元,为祖父母和父母孝立了高挡次的墓碑。立碑时,我和老伴、三弟夫妇、妹妹、子侄、侄女和侄女婿,及孙辈,四代人齐聚。老妹夫在朱碌科饭店安排宴席。同时,我和子侄各奉100元,会同本支侄孙辈、重孙辈,为曾祖父母立了墓碑。
       饮水思源怀先人,安息南山草木深。甲午刻铭奉祭奠,把酒尊前慰英魂。祖父母碑文:一生心性厚,百世子孙贤。父母碑文:茹苦含辛抚儿女,厚德载福荫子孙。吾以这些拙句概括对己故老人的衷悼念和缅怀。
                                                                                                          2016年8月27日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guest5543252
  • 发表于:2016/9/4 12:37:35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您老人家 写得太好了
  • 要么shou要么fa
  • 发表于:2016/9/4 20:06:23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写的太好了,真实l感人!
yaomesouyaomefa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