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了解家乡!

  • xunhaiboy
楼主回复
  • 阅读:13438
  • 回复:2
  • 发表于:2010/12/5 10:27:01
  • 来自:辽宁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建平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建平县

 
地理位置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 地处东经119°10′~120°2′,北纬41°17′~42°2′。总面积为4865.75平方公里。东北部与敖汉旗毗邻,南部与喀左县、凌源县接壤,东部与朝阳县交界,西部和西北部与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旗、赤峰县隔老哈河相望。县城距朝阳市85公里。
 
建置沿革  建平县约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由原建昌县(今凌源)、平泉州境部分区域划并设置,故取两县、州名之首字而得名。县城设在新丘(今建平镇所在地),于19577月由原建平(新丘)迁至叶柏寿,仍沿用“建平”为县名。
 
建平县境内(杨树岭南地村)发现的“建平人上臂骨化石”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1981年在牛河梁发现的红山文化神殿遗址和积石冢等,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建平地周朝属山戎,春秋时属东胡,战国属燕,秦时为辽西郡地,汉代属匈奴左地,迄汉武帝时为塞地,后入乌桓。东汉时先属乌桓、鲜卑错居,后属鲜卑东部。三国时属魏,晋代则属鲜卑段氏、宇文氏、慕容氏。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所辖。隋代西北境与契丹接壤,属营州建德郡龙山县和柳城县。唐代属营州柳城郡柳城县,辽代属中京大定府惠州(今惠州乡小八家有惠州城旧址)。金代属北京路大定府、大宁府。元初属北京路后改大宁路。明代先属大宁卫,后属诺音卫。清代属直隶省承德府。乾隆三年(1738)属塔子沟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塔子沟厅改置建昌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立建平县,归朝阳府管辖。民国时亦沿用建平县名。1940年建平县并入喀喇沁右旗,旗治先在建平,后迁至平庄。
 
1945年“八一五”祖国光复,建平解放,同年9月成立建平县人民政府。19461月,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战略转移,建平县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占领。19476月人民解放军收复建平。19477月份设叶柏寿县,1949710日撤销,又归属建平县。1955年热河省撤销后,建平县先后隶属锦州专区、朝阳市、朝阳专署和朝阳地区行政公署。198410月,朝阳地区改为市后,建平县归朝阳市管辖。
 
行政区划  建平县划有4个镇、28个乡,344个村,2206个村民小组,6个街道办事处,22个居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设在叶柏寿镇。
 
4 为叶柏寿、黑水、建平、朱碌科镇。
 
28个乡为富山、万寿、青峰山、深井、沙海、榆树林子、孤山子、喀喇沁、青松岭、张家营子、杨树岭、惠州、罗福沟、马厂、北二十家子(回族乡)、烧锅营子、哈拉道口、老官地、热水、义成功、向阳、八家、太平庄、奎德素、白山、小塘、三家(蒙古族乡)、白家洼乡。
 
人口   1985年末,全县共有居民118183户,其中农业户102975户、非农业户15208户。总人口508903人,其中,农业人口438157人,非农业人口70746人。
 
地形  本县地形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75公里,北端稍狭,全县略呈矩形。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属“六山一水三分田”的丘陵山区。东北、西南走向的努鲁儿虎山余脉从建平中部穿过,将建平县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全县海拔在450米以上的大小山头6028座,较高山峰有老虎山、西天门山、岱王山、苇子沟山等14座,其中苇子沟山为最高峰,海拔1153.7米,成为建平“屋脊”。
 
水系   本县河流分为大凌河、老哈河两大水系。境内河流主要有: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小黄土梁子,流经本县三家、哈拉道口等8个乡(镇),全长111公里,流域面积2446平方公里,自东北部入敖汉旗境内。蹦河,发源于本县杨树岭乡波克梁北,流经建平、北二十家子等5个乡(镇),全长55.5公里,流域面积937平方公里,向北注入老哈河。牤牛河,发源于本县富山乡涝泥塘子,流经叶柏寿镇 和万寿乡,流域面积719.3平方公里,向东南注入大凌河。此外,还有二道河子、深井、海棠、黑水、南张家营子等12条小河。境内沟壑8108条,其中长500米以上的有3160条。这些沟壑把土地切成几十万块,沟深平均达20米。
 
气候  建平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区境内,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县年平均气温:南部7.9,北部5.5℃。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南部-10.5℃,北部-13.8℃。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南部23.9℃,北部22.1℃。年平均降水量为南部487毫米,北部451.8毫米。降雨集中于678月份。
 
土壤  本县以褐土为主,其次是草甸土和风沙土。褐土遍布全县,主要集中于平地和低山丘陵。草甸土分布于12条河流的低阶地,风沙土分布在老哈河流域。全县土壤风蚀、水蚀较严重,土质瘠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左右,多数是新鲜有机物或半腐殖质化,有效率低,缺磷少氮,钾锌不足。但是多数土层在1~10米以上,适宜多种作物种植。
 
矿产资源  本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发现有益矿产36种,其中非金属矿27种,矿点160个;金属矿9种,矿点121个。
 
非金属矿主要有珍珠岩、白云石、膨润土、石灰石、陶土、硅灰石、水晶、钾长石、沸石、大理石、滑石、原煤等。其特点是储量大、质量好、埋层浅、开采较容易。珍珠岩储量约10亿吨(估测),主要分布在小塘、深井、奎德素、孤山子、沙海、白家洼等乡,矿点51个。按每年采100万吨计可开采1000年。加工成为珍珠岩粉,质量可达特级品。据1984年全国珍珠岩会议统计,本县珍珠岩销售量占全国的60%。膨润土远景储量约5亿吨,主要分布在沙海、青峰山等14处。特别是钠基膨润土国内奇缺,而本县已探明钠基膨润土D级储量为319万吨,质量居全国首位。大理石储量约4000万立方米,其中以老官地乡的墨玉和张家营子乡的山水云雾蛇纹型为最好。陶土储量约2亿吨,沸石储量约12亿吨,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煤矿点主要分布在北二十家子、热水、沙海等乡。
 
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锰、铝、锌、铬、金、铀、钠等。其中,金矿远景储量可达60万吨,主要分布在黑水镇、烧锅营子乡。黑水孟家沟金矿品位较高,最高的每吨含金296克。1985年,全县地方采金73.4公斤。
 
工农业总产值  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52.6万元增加到16057万元;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0.3万元增加到16585万元。
 
农业  建国初(1949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179.8万亩,总产36710吨。从1958年的“大跃进”开始,直至十年动乱,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虽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仍达142500吨,是1949年的3.9倍。建平县的作物结构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粮谷作物以耐干旱耐瘠薄的谷子为主。1985年,谷子的播种面积达473374亩,占粮豆播种面积的42.8%,产量55980吨,占粮食总产值的39.3%。建平小米是本县人民的主要食粮。二是经济作物比重较大。1985年,全县经济作物面积达6061132亩,占农作物面积的31.1%。其中向日葵483057亩,产量448.2吨;甜菜40435亩,产量达603.3吨。此外,土豆、黑瓜籽、芝麻、西香瓜、大葱等经济作物也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机械   建国前,建平县农业机械一无所有。建国后,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截至1985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82733马力。拖拉机1648 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62台、小型拖拉机486台。柴油机1007台,电动机2682台,水泵2567台,粉碎机4504台。全县部分地实现了耕翻、脱粒、饲料加工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林业  建平县在解放前,多为荒山秃岭,仅有少数杨、柳、黑松,人造林甚少。截至1985年,全县有林面积已达240多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2.9%。营造农田防护林带73070亩,总长2000公里,能够保护农田60万亩。零星植树283万株(含“四旁”植树)。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2%增长到25.6%。全县人均有林4.7亩,木材总蓄积量为240万立方米,人均4.7立方米。油松面积14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58%;杨树面积6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5%。其余为沙棘、刺槐、榆树等。沙棘林发展很快,从60年代开始引进,到1985年,全县已营造沙棘林454040亩。沙棘的浆果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建国以来,全县涌现出很多大面积造林的乡和村。截至1985年,有林10万亩的乡10个,有林5万亩的乡16个,有林1万亩的村90个。由于造林成绩显著,1978年被省授予“坚持不懈绿化荒山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并多次受到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的表奖。
 
水利  建平县水源缺乏。解放后,针对本县十年九旱特点,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农田水利建设,到1985年,全县计有水库14座,机电井3306眼(含机井643眼、电井2663眼),灌溉站118座,修建自流引洪渠29处,总控制面积为426300亩,有效灌溉面积达348900亩,对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畜牧业 全县现有草地128.5万亩,其中天然草地85.6万亩,人工草地42.9万亩。县设畜牧局,乡设兽医站。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饲养“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家畜家禽迅速发展。到1985年末,全县生猪存栏223016头。牛存栏25864头,羊存栏148223只。交商品猪49059头,商品羊75000只,共折商品肉10219吨。
 
工业  县内解放前仅有黑水巨源亨、老建平福合泉、朱碌科永德泉、叶柏寿庆春泉等16家烧锅,白洒总产量为570吨。较大集镇仅有少数的木匠铺、铁匠炉、染色、针织等小手工业作坊。产品有土布、土纸、铁制农具、白酒等20多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建平带来工业之春,建国当年,就出现4个国营企业,年产值20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涌现出发电、制砖、造纸等30多家工厂。到1979年,全县工业已发展到173家,总产值达9065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发展160多家、100多种产品。县城叶柏寿镇,烟囱林立,厂户错落。截至1985年,全县国营工业已发展到50家,县营大集体工业30家,乡镇工业176家,村办工业268家,职工达42268人,年产值达20644万元。主要产品23种,有冶金、煤炭、电力、机械、纺织、陶瓷、建材等十大行业。建平火柴厂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火柴、铁锅、6102—空压机、童鞋等10种产品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金鱼花纸、山水年历片、凌白酒等13种产品被评为辽西地区优质产品。白糖、锦砖、珍珠岩制品等33种产品获市级优质奖。锦砖已打入国际市场,享有盛誉。
 
交通  建平县城叶柏寿是辽西地区铁路交通枢纽。境内有铁路锦承线(锦州至承德)和叶赤线(叶柏寿至赤峰)横贯本县南端,叶柏寿为三岔路口。叶柏寿站为二级站,年乘客量达55万人次,年货运量达30万吨,出入中转车40万辆,1987年获辽宁省“大庆式企业”光荣称号。公路,建国前计修大车道23条。建国后,除设交通局、养路段专门机构外,乡下还设32个道班。旧路全部加宽修整,新路不断开通延伸,1985年已达847公里,货物运输汽车达787辆,比1953年的两辆增加393倍。客车达36辆,比1958年的两辆增加18倍。每日都有班车通往朝阳、敖汉及全县各乡。年客运量达99万人次,年货运量达231吨。
 
邮电  解放前,全县仅老建平和叶柏寿各设电报电话局1处,重要集镇如黑水、朱碌科设代办所和信柜。来往寄邮全靠驴夫递送。乡下支局由建国初的9个发展到1985年的32个,邮路长度达3552公里,比1956年的947公里增加3.75倍。杆路长度由1979年的29公里发展到1985年的36公里。电话由直波到载波,由手摇到指码,县内县外,通讯十分便捷,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话、通邮。
 
基本建设   1958年至1985年,基本建设总投资额达17119万元。计建新厂房、仓库209880平方米,学校用房97502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投资方向,使生产性投资由1978年的84.8%下降到1985年的20.5%;非生产性投资由1978年的15.2%上升到1985年的79.5%
 
城市建设  解放前的叶柏寿约有100户人家,有南北两条道,总长0.5公里。建国后叶柏寿发展为本县南部重镇,1954年县城由老建平迁至叶柏寿。1958年县政府设建设科,街道建设纳入规划,到1985年,县城建设已具有东西5条街、南北4条路的规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建设空前发展,街道纵横,楼房林立。红旗路、人民路等街道前伸后展;百货大楼、银行大楼、电影院等较大建筑相继而起。截至1985年,县城总建筑面积为101万平方米。道路建成11条,总长14.15公里。其中柏油路面9.9公里,供水管路26公里,排水管路6.1公里(含地下防洪渠1.97公里)。年供水量达202.38万吨,供水普及率为37.86%。照明灯226盏,供热主、支管线总长20.1公里。
 
商业  解放前,重要集镇如老建平、黑水、朱碌科等有私营杂货铺641家,从业人员745人,年销售额22.2万元(旧币)。建国后,经济振兴,本县商业日趋繁荣。60年代末,全县就实现了每乡一个供销社。70年代初,实现每个村有代销点。县城百货、烟酒、五金、食品等各业俱全,并设批发业务,达到每千人一个网点。到1985年末,国营商业达207家,职工3174人;集体商业达536家,职工3194人;个体商业达1892家,从业人员2370人。商品总购进额达12573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6897万元,基本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财政   建国后,县财政部门狠抓资金管理,实施增收节支措施,财政状况逐年好转。1985年末,全县财政收入达417万元,是1981年的4.9倍。财政总支出4964万元。
 
金融  建国后,本县先后建立起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保险公司,及各乡银行营业所、信用社等金融机构。1985年各项存款余额达782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0356万元。全县城乡储蓄余额达5043.4万元,农业银行从1980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省红旗行;工商银行从1982年起连续3年被评为省的先进单位。
 
外贸  1980年前,本县外贸业务由县联社代办,出口量不大,1980年建外贸公司。现已经营轻工、机械、粮油、土产畜产等六大类36个品种,特别是牛、土豆、黑瓜籽三大类,出口量大,质量优良,为省、市重点经营或独家经营。近几年,在“以出保进,以进养出,创用挂钩,以创定用”外贸方针的指导下,本县外贸事业飞速发展,外贸额年均增长7.4%1985年外贸出口额4735100元,比1980年的3179400增长49%
 
土特产品   随着“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土特产品日居显位,已成为国民收入重要来源。畜产类以改良牛为主,其特点是个头大,膘情好,质细肉嫩,出肉率高,深受外商欢迎,年出口量达1067头。农产品以土豆为主,特点是个大、均匀、含淀粉量大,为国际市场所喜爱,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年出口量为1380吨,为辽宁省独家经营。经济作物以黑瓜籽为主,特点是个大籽实、油多味香,已成为颇受欢迎的食用佳品,年出口量达65.58吨。此外,还有黄花松茸、大蒜、甜菜、冻兔等均为本县重要土特产品。
 
名牌、优质产品  建国以来,建平县工业不断发展,各类新老产品日益增多,涌现出不少名牌和优质产品。 
 
[锦龙宫大曲]  昔为御酒,今为省优质酒。历史悠久,驰名遐迩。早在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巡幸到热河行宫(今承德离宫)曾品尝过此洒,大加赞美,并亲题“锦龙宫”之名。至今,锦龙宫酒经多次改进工艺,已形成独特风味。70年代开始,“锦龙宫”采取汾酒工艺酿作,质量日佳,浓香绵甜,回味许久,广受用户欢迎,畅销省内外。
 
[沙海铁锅]  建平县沙海铁锅已有27年的生产历史。从1958年到1985年,历经4次工艺改革,质量不断提高。铁锅烧红后以凉水冲击,连续三次不会炸裂,超过国家部颁标准,受到了用户一致好评。1983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年产量已达26.24万口。
 
[建平火柴]  由于不断进行生产技术改造,建平火柴厂生产的火柴质量逐步提高。先后研制成功“抗风防潮”和“芳香”等高、中档火柴。发火、拉力、抗潮、装盒等八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家部颁标准。自1983年以来,先后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飞龙奖”和省、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
 
此外,还有建平童鞋、空压机、陶土瓦、水玻璃珍珠岩制品、铝盆等先后获省优质产品奖。扬声器、锦砖、白糖等20多种产品获市优质产品奖。
 
教育   早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始创高等小学1所,乡级小学4所。民国18年(1929年)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1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1985年末,全县计有学校389所,教师5606人,学生102904人。高(完)中8所,初中34所(含蒙中),农业中学3所(含农高),小学344所。实现了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小学。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774人,有研究生、留学生31人,全县儿童入学率达98.1%,在校生巩固率达96.1%,提前两年实现了省制定的指标。有幼儿园(班)230个(含学前班),教养员(幼师)253人,入园幼儿6626人(含学前班幼儿)。县立高级中学为省重点学校。1985年,大、中专报考生1504人,被大、中专院校录取695人,升学率达46%。电大、函大等各类大、中专学员1875人。粮食、供销等职工学校8所,学员1493人。全县约6000名职工为初中文化及初级技术补习对象,到1985年末,初中文化补习合格率达81.6%,初级技术补习合格率达71%
 
科技  1977年恢复建立科委、科协,全县有科技人员4730人。又先后成产了农业、农经、水利、农机、教育心理、建筑、二轻、机械、珍珠岩工程、中医、医学、气象、林业、畜牧兽医等学会14个,研究会、科普创作协会各1个,会员达1030人。截至1985年,据不完全统计撰写论文905篇,其中19篇受省科协奖励,69篇获市科协奖励,232篇获县科协奖励。此外还有483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有铁磷矿生产普通过磷酸钙低品位磷矿综合开发利用和人工牛瘤胃液发酵饮料固体曲种的研究两项科研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建平县农业气候区划和利用珍珠岩尾砂研制玻璃器皿两项获省科学大会奖,有22项获市科学大会奖,有33项获县科学大会奖。
 
文化艺术 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2个,图书馆1个,藏书6.7万册。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由建国初的500种发展到6500种,图书销售额由3.8万元增加到105万元,1979年被评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十面红旗之一。全县有电视转播台1座,电视差转台2座,县、乡级广播站33个,村级广播放大站237个,广播喇叭71790只。全县有影剧院及职工俱乐部16座,电影队214个,电影放大机214台。县评剧团从1953年成立以来,累计演出历史传统剧目及现代剧目100余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1965年被省评为红旗剧团。
 
文物古迹  本县历史悠久,1957年在杨树岭南地村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的人类上臂骨化石,是辽宁省首次发现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建平人上臂骨化石”。境内还发现战国时期燕国修造的长城遗址,长达80多公里。庙宇有116座。自1981年至1985年又在牛河梁发现1座距今约5000年前的女神庙、积石冢群以及1座面积约4万平方米类似城堡或方形广场的石碟围墙地。这些遗址、文物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和中华文明史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有辽代的惠州城遗址、金代的古塔等。境内发现的各个时代的古墓穴达1400多处,库存文物近2000件。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有玉环、石凿、石犁及彩陶片,属于夏家店文化的早商时代的石器有石镰、磨光石斧等。陶器有烧锅营子出土的丰山鬲和榆树林子西街出土的磨光黑陶鬲、盆和夹砂绳纹袋足灰褐瑜等。此外,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战国时期的货币、汉代的铜器,辽金时期等一些文物多达存数的60%,其中,辽代的彩陶俑为辽宁省首次发现。
 
卫生  解放前,本县只有几家中药店和私人诊所。建国后,县、乡、村三级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基本改变了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截至1985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79个,县医院1所,中医院1所,精神病院1所,农村地区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9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1处,工矿企业卫生所40个,村级卫生所358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211人,医院床位1190张。县医院为全县医疗指导中心,医疗器械较齐备,医护人员的医疗指导技术不断提高,内科病一般不出县,外科也由做一般下腹部手术到做胸和脑比较复杂的手术,治疗有效率达93.8%
 
计划生育  县有计划生育委员会、技术服务站,各乡(镇)都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到1985年末,全县有计划生育工作专业人员720人。全县育龄夫妇88138对,已有77202人采取节育措施,节育率达87.59%。一胎生育率由1980年的46%提高到95.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3年的37.6‰下降到5.49 ,人口出生率由1963年的49.3 下降到10.26 ,人口死亡率由1963年的11.7 下降到4.91‰。
 
体育  建国后,县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基层体育协会,有专业体育干部6人、教练员6人、教师469人。县城有容纳6000余人的灯光球场1个、体育训练室1处,有业余球类代表队404个。1984年,全县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16次,有2080名运动员参加,并从中选拔出21人参加省级比赛。太平庄乡的仇学文在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一举夺得2枚金牌、1枚银牌及1枚铜牌。1985年举办各种形式比赛14次,运动员2650人,其中有30名到省参加比赛,荣获6枚金牌、1枚银牌。
 
人民生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1985年,据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124元上升到235.2元,增长89.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420元上升到606元,增长4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5043.4万元,比1980年增长5倍。农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大幅度增加,每100户拥有自行车111.3台,缝纫机77.5台,手表1525块,收音机77.5台,电视机5台,录音机6.3台。全县职工工资总额3431万元,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工资795元。县城职工住宅面积平均每户39平方米,人均5.1平方米,大部分职工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 £湫葑络叶~默哀~
  • 发表于:2010/12/5 10:29:28
  • 来自:辽宁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 £湫葑络叶~默哀~
  • 发表于:2010/12/5 10:45:47
  • 来自:辽宁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